文章底部有可下载PDF文件,文章收集与网络,请自行留存,

在艺术设计领域中,色彩应用于不同的设计方向,就会有不同的用色特点和习惯,其相
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,既有各自的用色特点也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。所以,我们在设计
过程中就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、不同受众的心理感受、不同民族的用色习惯等进行设
计和创新。
在视觉传达设计中,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。无论男女老少,视觉的第一印象都是对
色彩的感受。在艺术设计和绘画作品中,色彩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远远大于面积、形状、文字
等因素的。所以好的设计作品,首先在色彩的应用方面,就应该是直观、明确、目的清晰,
力求色彩与设计作品内容完美结合,统一而且美观大方。因此,学习必要的配色知识,掌握
基本的配色原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。


第一节 色彩产生的物理学原理
一、色彩的产生——光与色
17世纪,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:他将一束白光引入暗室,使其
通过三棱镜再射到白色屏幕上,结果出现了由红、橙、黄、绿、青、蓝、紫7种颜色组成的
彩带,图2-1所示为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后的结果。这些色光不能通过三棱镜继续分解,
但七种色光混合又是一束白光,所以,牛顿得出推论:太阳的白光是这七种色光混合而成
的。后来,他将日光分解出七色排列的光谱,科学地证明了光与色之间的关系。
雨过天晴后会出现的彩虹,就是以上原理产生的。图2-2所示为雨过天晴后的彩虹。
图2-1 白光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光谱图2-2 雨过天晴后的彩虹
人产生视觉的首要条件是光,有光才有颜色,色彩是光刺激眼睛的结果,而在夜晚没有
光的条件下,眼前一片黑暗,色彩也就消失了。所以色彩就是:不同波长的光刺激眼睛的视
觉反映,是可见光在不同物体上的反映。

色彩构成及应用(第2版)
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,只有波长在380~780纳米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彩感觉。
这段电磁波叫作可见光,其余均被称为不可见光。图2-3所示为可见光的光谱。
从可见光的光谱中可以看出,波长大于700纳米的是红外线、雷达、电流等,波长小于
400纳米的是紫外线、X射线等,这些均是人眼不可见的。人眼所见的色彩是由于波长的不
同而呈现的,例如,波长在610~780纳米,眼睛感觉到的是红色;波长在590~610纳米,眼
睛感觉到的是橙色;波长在570~590纳米,眼睛感觉到的是黄色;波长在500~570纳米为绿
色,波长在450~500纳米为蓝色,波长在380~450纳米为紫色。

光的另一种物理属性是振幅,光的辐射方式呈波浪状,因此波峰和波谷之间的垂直距
离就是振幅,振幅的变化会引起色彩在明暗上的差异,振幅越大,光量就强;反之,光量就
弱。由此可见,色彩的明度是与光的物理属性紧密联系的。
二、单色光与复色光
单色光,就是经过三棱镜的分解之后,不会再继续分解
的色光。
复色光,就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光的光线,白光就
是全色的复色光。实验结果表明,如果在光线被分解之后,
再加一块聚光透镜,会发现分散的光线经过聚光透镜后,又
成了一道白光,如图2-4所示。
三、光源与光的传播
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或发光体,由这些光源或发光体所发出的光就被称为光
源光。
光分为两种:一种是自然光,如太阳光、月光等;另一种是人造光,如灯光、蜡烛光、
火光、磷光等。其中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,它是由不同波长的色光复合而成,太阳光也不是
白色的,早晨的阳光偏蓝色,而傍晚的光线偏红色;图2-5所示为日出的蓝色光,图2-6所示
为夕阳的红色光。
人造光也并不是单一的白色光,如灯泡的光是偏黄色的,而日光灯的光是偏蓝色的。
图2-7所示为灯泡发出的偏黄色光,图2-8所示为日光灯发出的偏蓝色光。
光源所发出的光波,通过直射、反射和透射三种方式进入视觉器官,我们最常见的反射
光就是五彩斑斓的物体颜色。图2-9所示为光源进入眼睛的三种发射方式。
(一)直射
视觉器官直接对着光源,光波直接进入视觉器官,就是直射。该光波在传播过程中,没
有受到外界的影响,颜色不变,是光源的本色。

(二)反射
光源通过物体的反射,进入人的眼睛。眼睛所看到的物体,都是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
觉所形成的。物体对哪种光反射得多,就呈现为该颜色。而物体也不是只反射一种或两种色
光,只是眼睛感受到的某种光比较多,而其他色光反射较少的缘故。
例如,一件红色的物体,当全色光照射它时,因它的表面只有反射红色光的特性,其
他光波被吸收,所以,视觉器官看到的就是红色,图2-10所示为红色衣服反射全色光后的
效果。

类似文章